商会动态
世界能源转型呈现新格局
来源: | 作者:.DIck | 发布时间: 2016-11-28 | 3301 次浏览 | 分享到:
能源投资决定着能源行业的未来。如今,世界能源转型正呈现出“三个消费峰值,三种驱动模式”的新格局。
      能源投资决定着能源行业的未来。如今,世界能源转型正呈现出“三个消费峰值,三种驱动模式”的新格局。
  其中,三个消费峰值是:中国煤炭消费到达峰值、美国石油消费到达峰值和欧洲天然气消费到达峰值。三种驱动模式是:美国充分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家精神推动的供给侧革命(页岩气革命增加天然气供给)、德国社会和政府的低碳环保理念推动了可再生能源革命(坚定的弃核弃化石能源实践)、日本福岛核电事故后社会主动节能导致电力消费的持续下降(消费侧的自我约束)。
  能源转型有两条清晰的轨迹:从高碳到低碳和无碳、从低密度能源到高密度能源。中国能源结构中煤炭占比仍高达64%,是典型的高碳能源结构,中国是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也是二氧化碳排放第一大国,中国煤炭消费到达峰值对整个世界都有重大的意义。三年前有位专家在莫斯科世界石油大会上忧心忡忡地说,由于中国煤炭消费大量增加,煤炭将很可能重登能源“皇帝”的宝座。中国煤炭消费到达峰值是世界能源转型的决定性时刻,煤炭已经失去了重登第一能源宝座的动力。
  尽管中国原油进口超过了美国,但美国的原油消费占比高出中国60%,美国是世界第一石油消费大国,美国石油消费到达峰值同样具有指标性的意义。美国60%以上的石油消费在汽车上,过去十年美国汽车能源效率大幅提高,平均单位油耗里程增加了40%。美国石油消费量不再增加并开始下滑,最重要的原因是技术进步推动的能源效率提高。
  今年7月11日-12日美国能源情报署在华盛顿召开了“2016EIA能源大会”,上千业界领袖、政府官员和学界精英参加此次盛会,“石油需求与交通运输:交通运输领域发展对石油需求与价格的影响”是大会的一项重要议题。会议发放的数据表明,美国当下轻型车、中型车和重型卡车每天消费石油1100万桶,占整个交通领域的81%,为美国一次能源总量的23%,绝对的石油消费大户。
  但美国交通运输石油消费在2006年-2007年间已达到峰值,每天约1480万桶。2008年之后开始了缓慢但持续的下降过程,现在每天为1360万桶,较峰值期减少了120万桶/日,下降了8%。美国金融危机后轻型车销售量在2009年触底,不足1100万辆,随后反弹持续回升,2015年再创历史高峰达1750万辆,但石油消费仍维持了下降的趋势。
 汽车数量增加石油消费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汽车能源使用效率持续提高。1980年至2005年的25年间,美国轻型汽车(包括轻型卡车)每加仑里程一直维持在25英里-27英里之间,1990年之后由于SUV的大量增加,单位里程耗油还略有增加,约为24英里-25英里/加仑。本次会议展示的数据表明,2005年以来美国汽车能效持续提高,2015年轻型汽车平均能效为34英里/加仑,十年间汽车每加仑汽油的里程增加了10英里,能效提高了40%。奥巴马政府规划2017年轻型汽车能效为36.6英里/加仑,2025年要达到54.5英里/加仑。美国汽车消费了60%的石油,持续不断的技术进步使得美国汽车增加耗油减少,我相信美国本土石油消费已越过峰值进入下降阶段是可持续的。
  欧洲天然气消费到达峰值有经济发展放缓的原因,而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这里有低碳环保政策推动的因素,风能太阳能发电成本大幅降低也是重要的原因。过去六年电网端电池储能投资大幅增加与可再生能源发电发展有很好的相互促进作用。
  推动能源转型的三种模式:美国模式、德国模式和日本模式是否存在,其背后的经济学意义有待于经济学家的进一步分析研究,就简单的“供给侧”“消费侧”分类来看,美国模式是典型的“供给侧革命”推动的能源转型,没有过去十年的“页岩气革命”(非常规油气革命)就没有今天的“气代煤”能源转型。德国模式和日本模式都是“消费侧”推动能源转型。政府政策和社会共识接受快速增加的能源消费成本是德国模式的基础,比美国高3倍-5倍的电力价格是德国推动“弃核弃化石”能源政策的“能源转型成本”,如此高昂的转型成本是否可持续?我期待着一个有说服力的解决方案。
  即使在50多座核电站停止运作、电力供给减少20%之后,日本电力供给不仅没有出现短缺,福岛核事故后日本电力消费持续下降现象发人深思。全社会自觉的节电节能行为向世界展示了能源转型的一种“需求侧能动性”的新模式。